身為速食界的首席配角,有時更躍身成為主角的炸薯條。近年來各處新開了許多炸薯條專賣店,讓老饕們趨之若鶩,這個必點中的必點的料裡又更加受到矚目了。
用RAP唱出炸薯條的食譜
炸薯條在歐美稱為「French fries 」或「Frites」,在餐廳的副食餐點中不可或缺的炸薯條,除了在餐廳享用,也有不少愛吃薯條的人會在家裡自己料理。在此介紹給想要挑戰做看看炸薯條的人,一段把炸薯條的食譜配上RAP歌曲的話題網路影片。
做法步驟說明得非常詳細,從馬鈴薯的切法到判斷薯條上色的程度,料理的小撇步可說都濃縮在歌詞裡面了。影片中有一段是把切好的馬鈴薯條先浸泡在水裡,用流動的水沖洗馬鈴薯的畫面,這是為了要把馬鈴薯本身多餘的澱粉質洗出,才會烤出酥脆的薯條。這也是第一次自己做薯條的人必學的小秘訣喔!
不管是在餐廳點來吃或是在家裡自己做都很好吃的炸薯條,對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們,炸薯條是吃上一口就會覺得很開心的「comfortable food」,還會令人想起小時候回憶的懷舊味道、每隔ㄧ段時間一定要吃一下的餐點。在日本開賣45年的麥當勞,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都能把薯條跟自己的年少回憶連結在一起。炸薯條真的是國際化的「懷舊口味」啊。
小心不要炸(烤)過頭了
不管在外或在家都能夠享受薯條的美味,但有一點一定要注意,就是致癌性的丙烯醯胺。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會致癌的丙烯醯胺,對人體也有著同樣的影響。炸薯條或洋芋片裡面都含有丙烯醯胺。
當然,炸薯條的食材──馬鈴薯本身對人體原本就無害,麻煩的是像馬鈴薯這類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,經過高溫加熱調理後會產生丙烯醯胺。丙烯醯胺存在於食物內是2000年後才被發現的,後來為了要改善以往的飲食習慣,進行了許多研究。
丙烯醯胺含量高的食物除了薯條或洋芋片之外,餅乾、煎餅、麵包、花林糖(日本的傳統零食,類似台灣的炸麻花)、咖啡、焙煎茶等等食物中也有,高溫料理的炒青菜或是蔬菜天婦羅裡面也會有。烹調食物的溫度越高,就越容易產生丙烯醯胺。
但是前陣子,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(FDA)發表了丙烯醯胺的最新研究概要與含有丙烯醯胺食物的攝取指南。根據此份研究內容,美國人平均的基礎熱量食品消耗量中40%含有丙烯醯胺,在平常飲食中完全排除丙烯醯胺的攝取是不可能的,而且也沒有其必要性。但是,FDA也提醒美國國民應注意在每天的日常飲食中減少丙烯醯胺的攝取,方能有效抑制癌證的發生。內容主要如下:
●加熱炸物的冷凍食品時,務必遵守包裝指示的炸油溫度,避免過度高溫加熱。
●吐司只要烤到微焦黃的顏色即可。深色焦黑的部分會含有較多的丙烯醯胺。
●同樣地,調理冷凍薯條等食品的時候,表面炸到金黃色的程度即可。
●馬鈴薯類的食材放在冰箱裡面的話會增加丙烯醯胺的含量。馬鈴薯類的食材應該放置在陰暗乾燥的地方保存。
資料來源:www.ettoday.net/news/20160601/707532.htm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